本網訊(文/周婧煊)在今年山東省青年美術作品展中,一幅名為《歸·No.2》的油畫獲得最高獎。它的作者是我校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2018級無機非金屬工程專業4班學生王禹涵。油畫中,人物形象偉岸而富有表現力,由于在技法上融合了水性材料的用筆和繪畫方式,使得這幅作品在油畫的質感上又有些許水彩的身影。

王禹涵是山東煙臺人,他說對大海的情感是融入記憶深處的。傳統漁業文化不僅影響了山東半島地區,也深深地影響著他,“兒時在海邊玩耍,看著潮起潮落、漁船來往,這些情景皆烙印在我的童年記憶中”。隨著經濟發展,傳統的漁業勞作方式在慢慢消融,夕陽、漁船與打漁歸來的吆喝聲也慢慢停留在過去?;趯Υ蠛5奶厥馇楦?,對家鄉海洋文化的思考,王禹涵以漁民生活為主題,開始了對此次系列創作的構思。

作品《歸·No.2》
由于這幅作品畫幅大,在畫面整體大關系上的控制和整體色調的把握方面存在一定困難。在前期的創作過程中,王禹涵一直在努力尋求創新與突破,“我改變了傳統油畫背景的處理方式,運用了大量的空白,借鑒了中國畫構圖‘計白當黑’的理念,其實對于空白的運用是一件作品最精髓的地方”。留白看似不難,但白的大小、形狀、比例、分布考量是需要前期非常多的思考和推演。有沒有美感?形式上足不足?為了達到最佳效果,他反復嘗試,一次次推翻之前的創作想法,一次又一次重來,在如此反復中不斷前進。
在提及為何要以《歸·No.2》為題時,王禹涵認為,“歸”其實主要體現的是一種家國情懷。家國情懷一直是藝術創作中的重要命題。“我們也如這畫中的漁民,無論再忙再累,在勞作結束之后都要歸家,家是我們永遠的港灣。于國而言也是如此,民族意識與國家情感是每個中國人應有的情懷。”
作為一名理科生,王禹涵沒有經歷過高考專業的美術集訓,也沒有接受過科班的美術教育,但這并不影響他的藝術靈感和創作。受家庭藝術環境的影響以及心之所向,他自小就積累了良好的美術功底,并堅持著自己的藝術理想。“每個人腳下都有一條屬于自己的路,藝術這條路并不是一定要通過藝考才能實現,更重要的是自己的藝術底蘊、堅守夢想和對藝術的執著?!彼頌橐幻砜粕?,此次在山東省青年美術作品展獲最高獎,就是對他走的這條獨特藝術之路的認同與肯定。
“在藝術上,我一直是一個既業余又專業的選手,我一直游走在理性與藝術的邊緣”,理科出身也助力他用不同的思維方法去不斷發掘更多更新的靈感,“藝術在某種程度上,可能更傾向于一種感性的認知,加之一些理性的思考,二者并不是相互對立的,它們相互碰撞,就會產生一些更新穎有趣的東西。”王禹涵曾經寫過一句心得——“睜眼做夢,閉眼畫畫”。他是這么理解的:“所謂的睜眼做夢,‘做夢’一詞其實主要是說我們在每一張畫的前期構想,這個時候你要花很多的心思,除了在感性之外,你要非常理性地去分析,它的構圖也好,形式、色彩也好,一幅畫作中所有的構成因素是要用理性發散的思維去分析,要冷靜下來,這不單單是一種感性的表達。在有了縝密的構思之后,這就說了閉眼畫畫了,其實就是說我們在繪畫過程中充斥著一些感性,要帶著一定情緒和狀態去繪畫。”

作品《涼山記憶·二〇一九年三月 》

作品《通往貢嘎的路》
“藝術是一個可以和很多學科共通共融的門類,‘玩’藝術的人許多是跨界人士,藝術創作靈感的來源也是多種多樣的”,進入大學后,王禹涵開始了對無機非金屬材料專業的學習,這也促使他開拓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,從材料學的角度去研究繪畫。在他的畫作中,經常會看到綜合技法的應用,“我在技法之外會引入其他的材質,如泥土、絲織品等。同時,還會更加關注材料特性對一副畫的影響,比如,白色,它分有鋅白、鈦白與鉛白等,使用這些白色的時候就要注意,鈦白易返、鉛白怕油、鋅白時間長了之后可能會發黃,但鉛白用于丹培拉則很合適,做底子那就用的鋅鋇白,因為成份為硫化鋅和硫化鋇。”在王禹涵看來,藝術創作中,新材料、新方法、新技術,是當代藝術所共同討論的話題,這與材料專業開發新材料、研究新技術的理念是相通的。在材料學方向上的學業研究,與他的繪畫創作相得益彰。

作品《底色》

作品《煥·春》
“藝術創作和練習是一件耗時耗功夫的事,但對我來說是一件很放松的事情,它早已不僅僅是我的一個興趣愛好,更是我的另一門專業。在家人朋友的支持、老師的教導與鼓勵下,這個成長的過程既充實又享受。”王禹涵說,這次獲最高獎的經歷是一個階段性的節點,也是一個新的開端,未來的藝術創作之路還需開拓新眼界,進一步提煉自己繪畫的新語言,走在理性與藝術的邊緣,將科技與繪畫融合,創作出更多反映這個時代的精品力作。這條“專業”的業余之路,他將一直篤定地走下去。